close

後記

雖言後記,實則意未盡且語未畢,心中之若干感觸不吐不快,遂另為文,以談為使文章焦點化、簡潔化而刪去的諸多想法。然而,即便如此,為文力求精簡有序,仍使我不得不捨去對於導演史蒂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在電影畫面上的巧思、設計等分析與讚賞,以及劇中其他精緻細節所影射、涵蓋的意涵,而只專注地談一明確主題——配樂。

一部電影重要的組成要素,不外乎劇本、演員、導演力圖呈現的畫面和意涵、以及配樂。儘管如此,由於前三者與影像呈現息息相關,故,一部電影的配樂便往往與其他主要要素分隔成為兩個獨立事件。在討論上,對於一部電影作品的詮釋,係因此往往著重在於前三者,而多半不探究配樂對影片造成了什麼影響。但是,在我的觀點來看,若對於此部電影,也抱持著這樣的方式在進行討論,則會失去相當光彩;在我看來,菲力普.葛拉斯Philip Glass為《時時刻刻》所創作的配樂賦予了電影一種全新的生命,以至於對電影本身產生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日本知名導演大友克洋曾說其作品《蒸氣男孩》Steamboy只要有配樂就夠了,對我而言,這幾乎可以套用在《時時刻刻》這部電影的配樂上。不知道是刻意的安排或者是巧合[1],儘管菲力普.葛拉斯不承認,但被譽為奠定極簡主義[2]風格的四大家之一的他,作為這部電影的配樂製作,可說是恰如其份。以簡單、基本的音形為藍圖,菲力普以三層式的手法,逐步地將低音大提琴、大提琴、鋼琴加入主調的旋律中,並在一點一點地轉換中譜出了緊繃、不安、沉重、悲傷等灰暗的元素,使得在電影畫面之外,展現了另外一層張力,並使得這層張力再度回歸到電影畫面中,將畫面所呈現的情感烘托至更高一個層次。此外,由於三種樂器各自有著自己獨力發展的旋律,但卻以一種接近平行但相融的方式進行,更能夠貼合本片給人時空不同但生命彼此相互影響的感覺。

不若導演以三種色調區分三個時空,菲力普以同一旋律貫穿三名女性的生命,彷彿為影片暗示著對於生命不滿足的渴求是不因時空的因素而有所不同的,而這樣的手法不僅使得影片在看似分割的劇情上有著凝聚的因素,同時也在劇情張力達到最高時,能夠產生將人的情緒逼至極限的可能。

這是我認為這部電影配樂具有其份量的原因。我們可以透過演員的演技、畫面的暗示去感受當時的氛圍,但透過這種方式所傳達的情感能量,卻遠遠不及透過音樂所能夠傳達的:若說眼神與顏面的失焦給我們一種靜止而深沉的猜想,那配樂的輪旋與緊繃便頓時替我們拉開了黑暗的帷幕;我們彷彿看到了角色的內心在陰鬱的原野上狂奔--漫無止盡、失去方向、頹喪且無力。因此,即便抽去了畫面,在單純聆聽配樂時,我們還是能感受到那樣的脆弱感在音樂中展開,傳遞出深層的痛苦與絕望:每一段的配樂都是角色的一段沉思、一段心靈間的獨白;它訴說著一段無意間流過的記憶或傷痛,也訴說著每個時分角色的決斷和領悟。它是故事的主調,也是每個角色的變奏。而當這樣的律動結合了影像之後,所能傳遞的,便是更為深刻、撼動人心的情感,而達至難以想像的境界。

是故,對於這部電影的配樂,我以為其為我所聆聽過的配樂中最為絕望的一頁:幾乎沒有喜悅,那樣地深沉且焦慮不安,卻又貼切且精準地傳達出《時時刻刻》中所流露的情感,因而成就了其在本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1] 文章完成後,經查證為製片人斯科特.魯丁(Scott Rudin)的堅持。

[2] 所謂極簡主義(Minimalism),原出於60 代美國紐約於繪畫、雕塑等視覺藝術上的運動,強調形式的客觀和單純性,並將作者的情感排於作品之外。而在音樂上,被定位為極簡主義風格的作品則有著以簡單音符、固定且穩定節奏持續反覆的特色,並在反覆過程中添入新的元素呈現新的風貌。本資料改寫自Maldoror所寫「La Monte Young -The Well-Tuned Piano》」一篇中介紹極簡主義之段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amp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