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敘數本寒假看的書


《停車暫借問》

        鍾曉陽女士二十五年前的作品。日前因為出了二十五週年紀念版,電視新聞為此採訪了她,母親見作品改編電影如詩如畫般的美感,遂使我購此書。倒是買回來後,母親卻因顧著看吳淡如教人如何說話的書籍,而擱置了這本書,我自己也因為在閱讀保羅˙奧斯特的作品,故一直延宕至日前方才閱讀完畢。

        畢竟已相隔二十五年,畢竟是一個十八歲女孩書寫距離自己已經遙遠的東北文化,筆法夢幻而有些不切實際之處,到也不必太過計較。書評者言其筆法間流露出世故的老成,這點我亦認同,但總以為太過雜亂;曉陽女士往往前一句書寫景色,後一句就以之聯想一些道理,此點雖令人讚賞,但過於頻繁,反而使得行文有時略顯雜亂,在氣氛的營造反不能統一一致。

        但整體而言,時局之情、兒女之情確實是有其可觀之處。


《不眠的紅月》、《銀舌惡魔》

        皆為傑佛瑞˙迪佛的作品。我喜愛這個作家已深為人知,所以又介紹他的書籍想來也不太令人意外。

        近年來台灣翻譯出版的推理或驚悚文學似乎都有這個趨向(也許是拜丹˙布朗在他每一本著作都用同樣的模式書寫,深化了這種格局,以致於這類書開始大幅度被翻譯之賜),每個作品現在彷彿不寫出兩轉的結局就變成索然無味,而無銷售的可能。傑佛瑞的作品中有幾部這樣的作品,似乎不免在出版商的刻意操作下,也一一的出現在台灣書市。從《少女墳場》、《沈睡的娃娃》、《銀舌惡魔》到《不眠的紅月》,都有類似的二轉風格。但故事的新奇度是有的,傑佛瑞用心查訪書寫資料的努力,是可以在書裡見到的。

        不過,擺脫不掉的毛病始終在傑佛瑞的書裡出現:鋪陳過長。傑佛瑞的書往往在中段時時期才顯現出其好看之處,在初始時,往往因為鋪陳內容,而顯得過於無趣。耐著性子閱讀前面的背景敘述彷彿已經變成了閱讀其作品時的訓練(唯《血河變奏》與《地獄廚房》兩警探裴倫之作例外)。此點頗令人詬病。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辭世前所寫之演講稿集結。算是文學理論之書。很難分享什麼意見與諸位,只能說是有心於文學創作者應該要看看的著作。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昏頭先生》、《幻影書》

        皆為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的作品。其中《孤》是奧斯特對於父親的回憶錄,也是自己的半自傳文學,而這本書我看第二次了,原因是因為第一次看的時候沒有很理解,第二次看的時候刻意放很慢的速度看,所以對於奧斯特想表達的東西就理解的多了。後面兩本著作是奧斯特的小說,而我以為,其實奧斯特到目前為止在台灣出版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有一定的格式,但我想這是奧斯特終極關懷的問題。《月宮》、《巨獸》、《昏頭先生》、《幻影書》、《神諭之夜》中,之所以有一樣的格式,是因為奧斯特自己的人生給他一個概念:人生沒有注定好的道路,所有的一切都在未知與茫然之中,轉瞬的剎那,可能改變我們人生的一切。馮光遠在《巨獸》的導讀中說,「每當你以為人生就這麼定調了,卻總是有出乎你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逼使你不得不駛離規劃好的道路,選擇一條最不可預料的岔路出去,也只有在這個時候,你才終於有機會去實踐那個人生最初使便設定好可是後來卻因種種因素被壓抑得漸漸模糊的目標」。我覺得這段話確實地點出了奧斯特作品中最重要的特色。所以看奧斯特的書總有莫大的悵然,因為下一秒,我是否還能握著這本書,思考著這個問題,永遠無法得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amp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